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企业要闻

文化大讲堂 | 做好二十九所插在高山上的两面红旗

来源:     作者:信息发布人员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06日     浏览次数:         

2021年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后,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指示精神,29所的定点帮扶工作在海拔超过3000米的马尔康市木尔宗乡斯米村、腾古村再启新程,接续奋战。

近日,一场特别的文化大讲堂在二十九所召开。驻斯米村、腾古村首任驻村帮扶干部戴维辰、杜尚勇,以“做好二十九所插在高山上的两面红旗”为题,为百余位同事现场讲述了乡村振兴的奋斗故事。

微信图片_20250108110248

开启高山土豆销售的新路子

“一开始报名的时候,我想去做点不一样的事情”。2021年年初,戴维辰报名参加第二批驻村工作队员,6月18日,他郑重地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7月8日,经过所党委层层选拔,在党委书记杨建桥的带领下,来到了木尔宗乡,开启了新一轮的定点帮扶工作。

夏日的木尔宗,风景旖旎,驻村的第一课就是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情村貌。“这里海拔很高,主要的农作物就是土豆、青稞”,然而,由于交通不便,村里的农产品经常面临着宣传不出去且滞销的风险。秋收来临,土豆销售成了一个瓶颈难题,在所内各部门的协助下,小戴成功将丰收的土豆销售出去,为村集体增加了9万元的收入,“负责运输的听说我们是帮助村民,主动把运费减免了”,也是这样一次爱心接力的活动,打开了驻村工作的源动力。

但是,这种突击攻关不能长久持续,如何打开“土豆家”的销路是必须要思考的问题。顺着这条路,作为互联网新青年的小戴萌生了创建初级加工坊和配套电商平台的想法。在所党委的大力支持,很快,“木尔宗绿野优品”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实现了乡村农副产品的商业化包装营销。“在加工坊里烘干松茸时,那香味真的不摆了”,谈到自己的建设成果,小戴的脸上充满了自豪,在2021年至2023年,以野山菌为代表的优品们,为这个高山小村带来百余万元的收入,乡村振兴真正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青山绿水才是金山银山。

2024年10月23日,结束驻村工作的戴维辰在转正的支部大会上获得全票通过,成为一名正式的中共党员。回首三年驻村工作,小戴感叹这是一条荆棘生花之路,倾情付出、收获满满、真情挚感、心有不舍,带着“亲人们”的祝福,他将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实践自己的梦想,期待木尔宗更美好的明天。

科技护卫木尔宗的青山绿水

作为一名入党快十年的老党员,出生于雅安名山的杜尚勇坦言,相比自己老家的川西坝子,这里的山有着不一样的色彩,也有着不一样的烦恼。“还是想做一点不一样的事”,带着这份初心,勇哥开始用脚步来丈量这里连绵的大山。木尔宗乡地域广阔,夏季要预防山体滑坡,冬季要谨防山林火灾,“到了这个时候,乡上的干部经常都睡不着觉,半夜爬起来看是不是有新的险情”,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勇哥思索能否将二十九所的技术带到大山里,为山林插上科技的翅膀。

很快,在所党委的全力支持下,“龙角泉”天空地信息服务系统在木尔宗乡搭建起来,依托散布在山林间的各种传感器以及卫星系统,实现了对全乡217平方公里土地的实时监测,无论是自然环境监测还是山火、地质灾害监控,强大的实时预警能力有效地赋能乡村的治理水平,州市两级领导给予高度评价,四川日报的记者说,“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为木尔宗乡人民筑牢安全屏障”。

相比老家茶乡较为优越的自然环境,这里的大山由于气候原因,乡民们只能种植小麦、青稞等作物,且产量极为有限。勇哥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实地考察,联合乡政府积极动员村民,在大山里试种藜麦这种经济作物。藜麦多彩妆,高原增“丰”光,从动员村民种植到村民主动扩大播种范围,藜麦不仅带来了新的作物能力,也通过初加工的藜麦面条、藜麦米,打开了新的农副产品市场,为这片高山带来了不一样的新农业能力。

回首驻村的时光,勇哥总能想起山雨之后的浮云片片、高原彩虹,也总能记得大山里那些笑声充斥、真情满怀。回到二十九所,勇哥开始新的岗位历练,“那个永不变色的红心”将始终激励他做出新的更大的成绩。

活动的最后,党委书记杨建桥做总结讲话。他用“感慨”、“感动”来陈述自己聆听讲述的感想——两位驻村工作队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初心使命,不负所党委的信任和重托,是二十九所“插在高山上的两面红旗”。与此同时,“我们也高兴地看到,李东明、潘辉两位新的驻村干部,已经接过旗帜,在高山上接续奋战。我们期待他们创造新的荣光,所党委也将继续为乡村振兴倾注力量。”

征途漫漫,理想指引,并能到达胜利的前方。二十九所人将有信心有决心,在每一个战场上全力以赴,再立新功!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