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所何波工作室荣获四川省“十佳”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重要论述精神,进一步落实省委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战略,为劳模和工匠人才彰显作为搭建舞台,在基层工会申报推荐、专家评审、综合考察的基础上,经研究,四川省总工会决定命名10个“四川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中国电科29所何波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榜上有名。
下面一个短片带我们走进何波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去感受工作室里的蓬勃生机。
科研人要做一棵树,向下扎根,向上结果,用一生去做一件事。
何波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成都四威高科技产业园有限公司)专注于工艺技术、编程技术、数控制造技术为一体的精密数控加工技术研究的工作室,成立于2013年。工作室围绕国家装备研发生产要求,大力推动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重点研究绿色高效数字化加工等先进技术,推广普及先进的创新制造理念、技术和工作方法。
何波作为工作室领衔人,全面负责工作室技术创新项目的组织策划、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技术培训交流活动的组织。他曾荣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四川工匠、成都工匠、成都市劳动模范、成都市“优秀技能人才培养计划”高技能人才、成都市青年岗位能手、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中国电科技术能手、中国电科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何波秉承“献身国防、追求卓越”的坚定信念,坚守电子装备生产一线20年,攻克多个精密制造技术难题和关键产品的可靠性提升,完成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28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12项;先后担任省、市技能竞赛专家、人才和项目评审专家50余次,被聘为成都市技师学院、四川水利水电技师学院等多所职业院校兼职教师和技能专家,每年受邀为企业、院校举行技术交流讲座、授课。
围绕数控专业严格挑选技能、技术人员为工作室核心成员,整合高技能人才和技术人才资源,形成团队优势。工作室现有成员15人,其中高级技师5人,技师6人,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3人。
各成员分工协作,立足于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扎实开展技术研究和技术攻关、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引导和带领广大员工围绕解决企业生产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工作室在企业中的示范引领和传帮带作用。
工作室成立以来,创造性提出面向离散型制造企业的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的“共性模块盒体数字化生产线”方案,总结提炼出业内最先进的加工流程和方法;深层次开发数控设备的加工能力,解决复杂产品制造“瓶颈”。
工作室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低膨胀合金(4J29)高效加工技术研究》等10余项技术研究项目,达到了预期目标;开展技术攻关、创新500余项,解决了加工技术难题;开展并发表QC成果6篇,其中,《缩短介质支撑类零件单件生产周期》等3项QC项目获中国电子质量管理协会一等奖;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8项,发明专利3项;在《金属加工》等刊物发表论文6篇。
通过组织内外部培训,技能大赛, 岗位练兵等多种方式,让员工不断学习和掌握先进技术和工艺方法,不断提高岗位技能水平,实现 “岗位成才”。
2012年以来,工作室培养高技能人才50余人次,高级技师11人,技师21人;充分发挥“以赛代练”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国家级比赛前十名6人,省级比赛前六名12人,市级比赛前三名10人;培养全国技术能手2人,四川省技术能手1人,成都市技术能手5人,成都市技能标兵3人,成都工匠33人,高新工匠35人。
工作室作为高技能人才解决企业实际生产问题、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的平台,不仅要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发挥作用,还要辐射到更多的企业或学校。
工作室在技术研究、生产指导、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不仅得到了29所员工的一致认同,在社会上也获得了良好的反响,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自成立以来,工作室及其成员曾多次被成都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四川工人日报、成都日报、成都晚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未来,何波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将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集智创新、协同攻关、传承技能、培育精神等功能, 以“军工强则国威”为己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动本地区、本行业和29所的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和职工技能素质提升,为实现“技能成就梦想”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