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一年入职季
新鲜力量如约而至
当青春朝气遇上厚重积淀
当创新思维碰撞实干经验
薪火相传接续奋斗由此而生
“老”前辈如何介绍“新”队友
一起来看看
“Hi!我的新同事
中国电科欢迎你!”
“00后”勇闯相控阵研发团队/ Hi!
我是老蔺,网络通信研究院某数字波控组组长,从事相控阵研发工作已有6年,算是半个“老江湖”了。正值团队攻克“多通道一致性”技术瓶颈的冲刺期,我的两位“00后”新同事,“东北侠客”小王和“手工骑士”小莫的加入为团队带来了新活力。面对“为什么要解决多通道一致性问题?”的疑问,老工程师们用设备原型和算法模型耐心拆解,帮助两人快速理解、融入实战,两位新人的创新思路也为团队带来新的思考。“第一次蹲在相控阵阵面测试台前时,手里拿着部门自研的多通道设备,认真观察设备通道的误差规律。发自肺腑地感慨,这调试量,够我撸铁三百组了!”一句调侃点燃了团队氛围,让大家笑声不断。
“旧”系统遇上“新补丁”/ Hi!
我是电科院航天所的王志浩,我的新同事孙瑜鲁是个有多年项目开发经验的姑娘。入职后,她经常拿着手绘的项目架构图找到我咨询项目细节,本子上标注了业务流程的关键节点,旁侧批注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对现有模块衔接逻辑的疑问,那股认真劲儿令人印象深刻。她经常根据现象指出可能出现的业务流逻辑、接口、环境等问题,果然一排查就找到了漏洞,顺利推动链路贯通。问题解决后,她又针对系统稳定运行不足一天的现象,分析并推动各模块解决卡点,提升系统稳定性。新入职的她像块“新补丁”,把“旧”系统的漏洞补得严丝合缝。
“新锐”点亮红外之光/ Hi!
作为参与过超大面阵红外芯片封装研发的老兵,近来常被一个身影打动——新入职的董金磊。黑衣服的小董带着扎实的有限元分析功底和应力测试基础而来。刚入职不久,主动请缨加入11所超大面阵芯片封装攻关团队,针对超大面阵芯片的应力表征难题,提出的新方法直接验证了超大面阵探测器低应力设计的可行性。在实验中,小董发现现有工艺极大影响团队技术验证周期,便进行多方调研实验,创新地引入一款短工艺周期低温粘接胶,使超大面阵芯片封装周期直接缩短2天,破除了大面阵芯片封装工艺低应力和短周期不可兼得的难点。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但看着新员工接过接力棒,带着传承的严谨与创新的锐气向前冲,便知这束“红外之光”定会越照越亮。
点燃创新引擎的青春动能/ Hi!
作为14所国家级工业软件项目牵头人,我深知项目攻坚之难。在任务最吃紧的时刻,小曾与小时作为两股新鲜血液汇入团队,点燃创新引擎的青春动能。
对外,小曾他化身“需求破壁者”,用清晰的逻辑和澎湃的热情说服用户拥抱更优的设计方案;对内,则成为“信息点燃者”,推动开发团队更敏锐地感知用户所思、所想,加速项目需求的固化。工作中的小时主动查询、消化国内外先进软件架构,作为系统设计的总体,高效串联起各个分系统,在持续迭代的碰撞中实现最优功能。这份协同攻坚的“磁力”,悄然感染了整个项目组,激发了团队协同的整体合力。
如今,工业软件项目正式转入系统开发阶段。这份由“新”“老”力量传递的“数字火炬”,会燃烧得愈加剧烈,照亮中国工业软件自主创新的道路。
惊喜不断的“生力军”/ Hi!
在项目批量交付的关键冲刺期,33所结构部复合材料组迎来了一位“生力军”——我的新同事崔晨阳。别看他是新人,可给我们这些“老”员工带来不少惊喜。
上手快、肯钻研的小崔刚来就赶上项目组全力保障重大项目的量产交付,他二话不说就扎进了生产一线,跟着前辈一步步摸清工艺流程脉络。面对残次品,他虚心请教老师傅、反复琢磨修复方案,主动“二次开刀”,提升了整体良品率。脑子活、有想法的小崔在无人机机翼结构优化时大胆提议:“咱们能不能把超材料‘织’进机翼?”通过团队研讨与仿真验证,这一方案可行性极佳,超材料的引入不仅丰富了产品功能,更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新人有锐气、敢突破,我们有经验、守底线。薪火相传,未来可期。
效率标兵小吴/ Hi!
我是参与过电科东信智慧通信数据中台建设的“多年陈”程序员,我的新同事“00后”吴鑫棋入职刚满三周,就刷新了数据平台部署纪录,凭着产线式“拖拽编程”搭配自创函数库的组合拳,把原本三天的建模、编码任务压缩到四五个小时完成。面对大家的夸赞,他谦虚地说:“我只是尝试把AI生成式编程和智能动态联调技术与我们的系统进行融合,没想到真成了。”
眼下部门正在啃林业监理数据跨区域、跨部门协调这块硬骨头,小吴的加入就像“及时雨”。他琢磨出的 “动态数据沙盒” 方案,精准打通了海量数据周转的效率瓶颈。好学的他总是见缝插针拉着我们这些“老古董” 复盘代码逻辑,00后的视角总带着创新的锋芒,能在传统框架里凿出条新路子,就像十年前前辈手把手教我写后端代码时那样,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机动“尖兵”小杨/ Hi!
我是36所的陆诗远,正值冲刺“双过半”目标的关键阶段,各项目火力全开,作为老员工,个个任务饱和,分身乏术成了常态。恰在此时,新员工杨海涛加入了我们,这位“机动尖兵”为团队注入了强心剂。
小杨认真积极,入职仅三个月,已多次独立与陌生客户沉稳沟通、应对得当,任务完成得干净漂亮,这份独当一面的能力赢得了项目总师们的赞许。哪里任务吃紧就支援哪里,从某关键任务的现场奋战到某重点项目的文档攻坚,他快速学习、主动担当,有效缓解了多位总师分身乏术的压力,是团队公认的“机动尖兵”。他身上那股热情、奋发向上的劲头,不仅让他快速融入集体,更让我们看到新生力量为强国强军事业注入的青春动能。
能量爆棚“新战力”/ Hi!
正值重点项目攻坚的关键时刻,47所设计事业部迎来两位能量满满的新成员——唐诗博和李晓鹏,为团队增添了青春活力。他们二人入职后迅速掌握了项目核心架构,在关键路径优化方面提出了多条富有建设性的改进建议,展现出扎实的专业功底。同时他们精于仿真验证,具备高效搭建验证环境和精准定位问题的能力。两位新同事的加入,为紧张的设计周期缓解了压力,缩短了时间。
在指导他们的过程中,我不仅分享技术经验,更注重传递团队对设计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新老协同,我们更有信心推动项目如期达成设计预期,实现新突破。
“闪光”新人小刘/ Hi!
我是53所东方锐镭公司的邓明发,我的新同事刘勇鹏,真是咱团队的“闪光”新人。小伙子不仅干劲足,那股子钻研劲儿更让人佩服。他一入职就扎进大能量中波激光器项目组,跟着我们连轴转调试设备,全程精力满满,思路始终清晰。别看是新人,他对复杂光学系统上手极快,恰逢项目攻关关键期,他带来的新仿真思路帮我们优化了光路设计,调试效率明显提升,老伙计们都忍不住为他点赞。薪火相传,贵在实干,眼下项目已顺利通过验收,这份成果里,既有老团队的坚守,也有新力量的突破。
闪耀航电的“未来之星”/ Hi!
我是电科航电通信导航系统团队的“老兵”万遥,近期团队正在向着新一代空中交通管制和航空运营通信软件的开发发起挑战。黄劼加入了我们,为团队注入新鲜血液,专业底子扎实的他,代码写得又快又清晰(听说他还是个摄影高手)。更让我这“老航电码农”惊喜的是,在啃通信管理模块的“硬骨头”时,他基于对算法的深刻理解,提出了巧妙的模型简化思路,瞬间点亮了整个方案!从航电数据链技术研发到新一代系统的攻坚,技术的火炬需要代代相传。黄劼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前沿的知识和敏捷的思维,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团队生生不息的活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