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今年是“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55周年,为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回首难忘岁月的电科往事,特策划推出“功勋记忆”栏目,常温奋斗岁月,凝聚精神力量。今天一起重温55所刘献理的故事。
刘献理,1956年12月出生,1982年到中国电科55所工作,曾任我国“两弹一星”工程核物理测量项目负责人。曾获“电子工业部个人及集体三等功”“电子工业部优秀科技青年”“南京市有功党员”等荣誉称号。
“祖国和人民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培育了我,我一直为无以报答而深感惭愧。现在,报效祖国的时候到了,我的选择只有一字:干!”——刘献理
你见过大漠吗?震惊中外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就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那蔚为壮观的蘑菇云,不知给这片土地增添了多少光荣与神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一位青年,肩负着国防重点工程建设的神圣使命,来这里参加了十次核试验,在这片茫茫的沙漠上,留下了一行奋斗者的脚印。他就是55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刘献理。
自1982年进入55所以来,刘献理一直从事特种摄像研究工作。1986年,当他被告知要组织团队进行核物理测试系统研究与制造,并待命参与核试验时,他既有备受信任的自豪感,又有对未知参试环境的不安感,心中五味杂陈。刘献理经过思考之后,坚决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在当时的日记中写道:“作为恢复高考后国家第一批大学毕业生,祖国和人民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培育了我,我一直为无以报答而深感惭愧。现在,报效祖国的时候到了,我的选择只有一字:干!”就这样,刘献理在兴奋、忐忑中接过了“帅旗”,踏上了征程,消失在了家人的视野中。
一辆军用吉普车,在无边无际的大漠上行驶。
车上的刘献理发现,这茫茫的戈壁滩,除了一些枯萎的野草和偶尔出现的动物以外,没有一棵树,甚至连一点生命的气息都没有。同车的一位军官向他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位战士从沙漠来到戈壁滩上的某个小镇,发现了一棵树,他便立刻扑上去,久久地,满含热泪地拥抱着那棵树……是啊,大漠太荒凉了,然而,就在这片荒凉之中,千万名科技工作者和解放军官兵扎根大漠,志如磐石,为装备现代化建设奉献宝贵的青春。这一切,深深地感动着刘献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片有着严重污染的土地,却使他的灵魂得到一种净化”。
刘献理和同事主要任务是研究和制造用于核物理测量的高速数据采集系统,以在核爆炸瞬间获取核物理数据,验证核武器的设计参数。当刘献理来到试验基地时,他感到非常诧异。原来,这个坐落在天山脚下的试验场区,曾经带给他无限遐想与憧憬的地方,只是淹没在茫茫沙海中的几座平房,而他就要在这里安营扎寨。
大漠的气候异常恶劣。白天,烈日炎炎、热浪滚滚,连一处蔽荫的地方都没有,而到了黄昏,即便穿上毛衣,也会感到一阵阵寒冷。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刘献理反复调试着仪器设备,认真记录着各种数据,几乎每天都工作至深夜一点,再赶回几十里外的生活区,从未享受过一天休息日。一个月下来,他的嘴唇开裂了,眼睛熬红了,脸上像脱了一层皮似的疼痛。可他仍然以顽强的毅力,坚持着单调却又极其神圣的工作,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为国防建设奉献青春的诺言。
重点工程试验的日期一天天临近。
在一个寒风嗖嗖的夜晚,刘献理和同事爬到20米高的井架上安装机器,完成了重点工程试验的最后准备。“当时,我们就像用双手捧着自己的心,等待着祖国的检验。”刘献理回忆时动情地说。
就这样,在茫茫荒野、通信隔绝的基地上,刘献理作为项目负责人参加了十次核试验。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曾登上工程车,对他们坚持自力更生,研制出国产的核物理测试设备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就是这样给“元器件人”争了气,给国家争了光!
1996年7月29日,这是个对他来说永远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刘献理参与了我国最后一次核试验,当他和同伴从试验场区下来,征尘未洗,却为每一名同他一样“做惊天动地事,当隐姓埋名人”的英雄感动。
历史将记住每一位奉献者。
基于核试验参试经历,刘献理和团队研发出我国第一套核爆试验配套FPS高速图像诊断系统。研发的某型高帧图像存贮器被喻为“观核之眼”,大幅改善了系统关键技术指标,为地下核试验高速图像采集、存储提供支撑,对独立自主发展我国核物理测试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我只是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做了该做的事,参与核试验的经历让我永生难忘,我的成绩是和大家的支持、团队的合作分不开的。”提及骄人的成绩,刘献理总是这样说。
回望当时在大漠进行核试验的经历,作为曾经的“罗布泊人”,在近十年的参试历程里,苦过,累过,但刘献理这群大漠里的奋斗者,深表荣幸又骄傲,因为那是他们热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