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进行时|大石凼村:五彩的收获
我们试种的藜麦“丰收”了!收了多少斤?24斤!这还算丰收啊?那当然,别小看这微不足道的24斤,这是大石凼村农业发展的一个崭新起点。
五彩的藜麦麦穗
坐落于绰斯甲河畔高山河谷间的大石凼村虽然已经于2017年“摘帽”,但面对即将启程的“乡村振兴”,在未来如何实现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迫切的问题。我们的答案是立足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我们想到的第一个产业发展方向,是进行乡村旅游开发,推动村集体经济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换挡升级”。第二个发展方向,还是要紧紧抓住农业不放,努力实现农业自身的升级。正如村委会主任石高让滚所说:“这里是农区,我们都是农民,土地和作物是根本。再咋个发展,地还是要种撒。”
以农业为根本,不是说继续守着洋芋、苞谷“挖潜”,而是要重新思考“未来种什么”。“小袁脑壳灵活,思路肯定比我们这些‘山旮旮’里的多,我看这个问题交给他很合适。”村支部书记用忠这么一说,这任务我就担下了。
来到大石凼村已经两年多,村情民情我自信还是摸得比较清楚。但这个面向未来的问题,还真不是简单地走村入户实地调研能得出答案的;我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所长,不受村民既有观念和定式思维的局限,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寻求突破性的答案。
一番海量的线上搜索和学习后,“藜麦”闯入了我的视野。这是一种原产南美洲,具有相当全面营养成分的作物,非常符合现代人对健康的追求。它最合适种植在海拔3000-4000米的高原或山地,这正好契合大石凼村的自然环境。当下中国藜麦的种植尚未全面铺开,市场前景是一片广阔的蓝海。我把引进藜麦种植的项目向所里汇报,所里积极给予了资源和资金的支持。四川省农科院也热情予以支持,派遣专家来大石凼村实地考察和指导。经过讨论,我们决定先找块地试验,成功后再发动有胆识、感兴趣的部分村民“吃螃蟹”,然后带动更多村民参与。
但大石凼村依山而居,可耕作土地本就不多,谁愿意拿自家土地来“冒险”呢?关键时刻,党员让养罗尔伍站了出来,“我们家挤1分地出来做试验田,给集体做一下贡献。”
在农科院蒋芸博士的指导下,大家一起整地、施肥、播种、间苗、灌溉……种子在大石凼村的土壤中发芽、抽叶、长枝、抽穗……初秋时节,寄托着大家对未来的期许,沐浴着川西清澈的阳光雨露,藜麦终于成熟了!饱满的麦穗在蓝天白云下摇曳生姿,五彩夺目。
陪同王山副乡长查看藜麦长势
农科院郭元林博士现场指导藜麦后期管理
村民们被这漂亮而又陌生的农作物吸引,七嘴八舌,纷纷前来打听。对于有兴趣的村民,我们都耐心解答、细心引导。“1分地收24斤,那1亩地就可以收240斤。农科院收购价每斤11元,这样1亩地的收入就是2600多元。如果种更好的品种,收购价还更高一些……”经济账一算,许多村民跃跃欲试。党员干部再次站了出来——老支部书记泽郎木滚带头,“明年我们家种,摸一下河里的石头,给大家探下路。”石高让尼玛、齐麦仁真等村民纷纷跟进,“明年我们家也种这个试试。”
面向村民的藜麦“路演”
大家勇于尝试、积极求新求变,让我们倍感高兴。大石凼村明年藜麦的收成可期、农业未来的发展可期、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更加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