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马尔康的扶贫日记1:大石凼村的阳光
编者按: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突如其来的疫情,更给脱贫攻坚带巨大的困难和挑战。面对更重的任务,更高的要求,29所派出的四位驻村工作干部牢记所党委的嘱托,坚定、顽强、乐观、自信地携手战斗在马尔康的山山水水间。在此刊载他们发自一线的抗疫扶贫日记,以作为我们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的一份侧写。
虽然一直牵挂着村里的各位乡亲,也每日都关注着战友们抗疫工作的情况,但因为自己身体的缘故,直到3月12日我才终于回到马尔康白湾乡大石凼村,继续自己的脱贫攻坚驻村工作。
疫情虽然已经缓解,但远未结束,村里的防控工作依然没有松懈。
今天是我“复工”第一天,一早我便投入防疫工作,走村入户了解村民实际情况。离开近半年后再次走入那熟悉的一家一户,让我心底多少有些感慨。尤其让我感动的是,每到一户,乡亲们都会关心地问起我的身体恢复情况。想起在成都养伤期间,许多村民也是不时打来电话或发来微信关心我的康复。只要自己平时付出真心真情,村民便会记住我的努力和付出,哪怕仅是一声问候一句关心,也是他们真心真情的回馈。
一圈走访下来,我了解到大部分村民的防护口罩依然缺乏。我即刻与乡党政办公室联系,得知还有部分备存,便向石英乡长请示再给村里每人发放1只,最终申请到317只口罩,马不停蹄地交付到村支部书记用忠手上,又算为村民解决了一点燃眉之急。
今天带着市民政部门下发的保暖衣物走访五保户老人阿西婆婆。交谈中,阿西婆婆反映自己一直服用的止痛药吃完了,由于村里设了防疫卡点,且自己行动不便,一时断药了,希望让我帮她想想办法。我当下问清并记好药名,然后下山到乡卫生院买好药,又折返回到山上,把药送到阿西婆婆手上。虽然上山下山花了不少时间,但阿西婆婆接过药时眼神中那丝光芒,是对我工作莫大的肯定和鼓励。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大石凼村虽然已整村“摘帽”退出贫困村序列,但为了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提高村民个人与村集体经济收入,驻村工作队一边在村内开展防疫工作,一边赶着春播时节积极引种良种土豆,希望借此提高产量和销路。昨日所里传来好消息,党委会审议通过了今年的扶贫工作计划,采购5800斤土豆种苗的资金有了保障。昨晚驻村工作队在村民微信群里通知全村所有干部、党员、以及15户贫困户今天上午9点在村集体经济蔬菜大棚开展春播工作。9点不到,所有人员都已到位。为提高效率,大家分组开始工作:粗挖组在前面将土地挖松;细挖组在其后对土地进行平整并挖出种子坑;最后是播种组进行播种和覆土。大家有说有笑地干着,场面甚是热闹。我在地里看着大家脸上的笑容,似乎看到了5个月后收获时的喜悦。
去年因河道堵塞,河水快速上涨,造成部分河道堡坎被冲毁,对村民生命财产安全形成严重威胁。为了确保今年安全度汛,不让类似危险事件再次发生,在和村干部商量后,我在复工前便向所里反映,争取项目帮扶资金。经所党委会审议批准,3月27日,河道疏通和堡坎修缮专项帮扶资金到账,乡政府通知村干部资金到位情况,要求村里开始比选施工单位,并且一定要赶在山里汛期到来前,完成长410米,平均宽度4.5米的达萨斯达沟河道清理以及部分堡坎维修加固工作。今天一早接到村支部书记用忠的电话,说是项目今天将进场施工,让我也去现场参加协调和督促工作。上午乡政府工作例会一结束,我们驻村工作队一行便立即前往施工现场,查看工程开展情况,确保安全施工的同时保证工程质量。
一年之计在于春。放眼四周,各类树木枝头的新叶映射着明艳的阳光,工程机械的轰鸣声透过满眼的青翠在耳边升腾。脱贫奔康的希望如这春日的艳阳一般,正洒满大石凼村。
文:袁金华(驻白湾乡大石凼村工作队员)
责任编辑:魏晗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