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进行时|医者仁心 我们职责在肩
在疫情防控这场没有硝烟的特殊战斗中,29所的全体同仁都在以不同方式抗击疫情。防控的成效不仅取决于防治力度,更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参与的广度。
说起我们的疫情防控阻击战,记忆很快被拉回到1月21日16:30,一则公告栏上的通告让许多人第一次意识到事件的严重性:
“安全管理与综合保障部紧急调集了一批医用口罩,将向各部门发放”。
通告中,“紧急”二字特别显眼,在钟南山院士明确存在人传人现象后,安全管理与综合保障部第一时间行动,通过所医院筹措了我所第一批口罩,为大家安心过年奠定了基础。
当初3毛钱一个的口罩,现在价格已不止翻了10倍以上,感激所里快速反应的同时,更让我们看到了一支特殊队伍的专业力量。
采访伊始并不顺利,在职工医院朱院长看来,身为医者,这是他们的本职工作,更是分内事,比起整个战“疫”团队做的工作更是微不足道。几次沟通后,最终打破僵局的,或许是这句话:
“这些年有没有特别想对大家说的?借助这次机会和大家说说吧”。
希望大家能了解我们
29所职工医院自上世纪60年代建院以来一直担负我所职工的医疗保健工作,也是四川省、市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复工需要卫生部门的层层审批,能复工是非常难的,可我们必须要争取复工,不然那么多等着吃药的慢性病人怎么办,而我们也要为所里的防疫防控贡献力量!”
怀抱着这样一份医者仁心,自疫情发生以来,职工医院的18位医护人员随时处于待命状态,他们凭借着专业知识和多年从医经验,在为所内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专业支撑和建议的同时,也在为守护广大职工的健康安全和我所的安全复工复产默默助力。
把服务放第一位,希望我们的特殊门诊能帮到更多的所里人
照片里的人虽然戴着口罩,但弯弯的眼角早已将暖心的笑意传递到屏幕之外来。满头银发的徐奶奶已年过八旬,1992年退休至今,一直通过职工医院特殊门诊看病拿药。采访过程中,她告诉我,在她心中职工医院的医生们就像自己的子女一样,愿意倾听她的心事,对她的问题,也总是耐心细致的给予解答,只要医院开着门,只要医生们在,就特别安心。
四威产业园的赵师傅,在职工医院特殊门诊拿药近10年,最感激的是医生们几十年如一日细心周道的服务,不仅节省了时间,药也拿的实惠和放心,这为忙于工作的他提供了太多帮助。
疫情期间,职工医院共接诊377人次,其中特殊门诊182次,不仅避免了大家奔赴各大医院排队拿药的“高风险”,也解决了慢性病不可一日无药的后顾之忧。
身为29所人,我们命运与共,请大家注意身体,更别忘记每年的例行体检
一句关切的问候,一声暖心的嘱托。这样的微信截图其实还有许多……抚平员工焦虑的心情,给予他们最真切的安慰和支持,看似简单却会牵扯进太多的心力和精力。在谈及这次疫情最大的感触时,朱院长告诉我,一定要相信组织,信任组织,依靠组织。
“29所是一个大团队,没有强大的组织,没有深度的协同,根本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多工作准备。
我每一天都会感动于战‘疫’期间,身边每一位员工的默默付出!我们这个团队真的很真实,没有什么高大上的地方,想法也很简单,但身为29所人,身为一名医生,守护好29所,守护好29所职工的身体,就是我们的责任!”。
采访间隙,一位身处外地的员工需要紧急开具复工证明,严谨细致的核对信息,一丝不苟的了解情况,与员工本人通话确认需求,一气呵成。
据了解,截止目前,所医院已为30多位同事开具了复工证明。职工医院的医生们明白他们身上的责任,也知道可能会面临的风险,但身为29所人,在复工、战疫两手抓的大背景下,在自身专业实力的支撑下,他们有信心,有把握去做好这件事。
在与李伟、朱晓、刘静医生的交流过程中,他们每一位都在传递着一个信号,他们内心中最大的期望不是自己能够获得什么,能够得到什么,而是能为所里做什么。
希望能帮大家更多的了解医学常识,让大家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希望29所的所有同仁能真正了解到健康的重要性,把健康放在第一位;还希望每一位员工都能积极参加体检,我们也会做好准备,迎接你们的到来!
博施济众,广智求真,是知行合一的过程。求真之根本目的,还在于济众。救治身体的病患,是在济众,而身处职工医院的他们,送出的温暖和服务,同样是在济众!
文 吴典
责任编辑 吴典